最新消息 News

【公告】 【2020美術學院藝術家作為科技智人國際學術研討會】歡迎即時線上收看
更新日期:2020/10/30
研討會時間:109年11月25日(星期三)至11月26日(星期四)舉辦線上直播。
 
●本次研討會,因考量疫情現況,原則採線上直播視訊方式辦理。
 
●現場參加者可至本校「影音大樓408智慧教室」、「美術學系大視聽教室」及「雕塑學系大視聽教室」共同現場直播,各界師長、同好及同學蒞臨指導或線上收看。
一、前言 & VISION STATEMENT
在西方藝術史的脈絡裡,藝術與技術有著淵遠流長而複雜的關係,藝術的起源與流變 都深切地與技藝(techne)/藝術科技(註)的物質現實發展連動著。最早拉丁文 ars 轉譯成 希臘文 tekhnê 指的是技藝、技法、技術(craft),指稱的是普遍廣義的人工生產活動,而不 是更晚才被確立的「純藝術/美術」(Fine Art)概念。和傳統媒材一樣,在技藝層次的邏輯 脈絡下,今日高科技數位電子媒體科技既可被商業娛樂文化產業中運用,也在純藝術藝術創作 領域被使用;然而美感化的高科技媒體設計卻不直接等於藝術,因為藝術意義的成立需要更進一步的進行形式與美學思維的辯證,而種種美學判準原則都在傳統藝術學科過去千百年歷史的 流變與累積中建立起來,傳統藝術學科的實踐與理論研究仍是今日藝術科技發展的重要基石。
因此,廣義地說來,藝術與科技的關係不是ㄧ種新興的藝術形式範疇,而是每個時代 的技術發展帶給藝術家的靈感觸動,藝術、科學與科技的交互發展往往也是藝術歷史重估一切 美學價值的關鍵性流變因子,當然各個時代的藝術家表現各有千秋,如三零年代華特・班雅明 (Walter Benjamin)在⟪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⟫文中提倡一種藝術技術情境的變革:透過具大 眾傳媒特質的藝術科技來超越傳統藝術媒材的獨ㄧ性,以扁平化的美學現實來交換更具社會性 的政治美學福利。另外,現代主義時期著名的包浩斯(Bauhaus)運動試圖以技藝科學作為建築 社會的總體性核心基礎,以美感化來取消高尚藝術意識形態的隔離。時至今日,藝術與科技的 張力關係並不止於以上美學政治形式的對話,我們所面對的科技消費主義猶如兩面刃地帶來時 代劇變,一方面提升了人類的生活便利,另一方面也製造了生態性的浩劫,巨大衝擊已非過往 的科技可堪比擬,迫使我們反思自工業革命以來對它天真樂觀的態度,然而無論是反科技的絕 對主義或是一昧迷信於科技效能,恐怕都無法解決目前臨在的危機,我們必須深入瞭解科技如 何塑造人性,思辯人工智能、人性與感官文化之間的倫理問題,才能免於被科技奴役的命運。 藝術人(藝術家、藝術史學家、藝術理論家、策展人、哲學家、文化政治工作者)當然也無法 自外於這個重要的課題,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 & 美術學系試圖透過這場【藝術家作為 科技智人】研討會開啟思辯與交流,探討藝術家如何透過「科技智人」的心理思維施行藝術的 總體任務,在日常現實裡,面對科技衝擊與所遭遇到的感知倫理挑戰,藝術家如何表現回應? 以何種美學思想觀點給予觀眾?
以當前的新冠病毒危機為例,人類與病毒的生物物種關係不只是公衛醫療問題而已, 也包括因應疫情所開啟的數位流行病學,人際衛生管制高度運用人工智能製作「反關係空間」 的人際衛生,系統性遠距連結、大數據與識別監控技術大量地被開發與應用,縈迴不去的監控 幽靈對人性及人的地位所產生的衝擊,已經弔詭地成為今日人類文明生存情境裡一場浮士德式 魔鬼交易,監控式「反關係空間」矛盾地讓連結(le connectif)取代了集體(le collectif), 若一切都該透明,我們卻為何都已不在同一個空間?人類的記憶文化跟技術的發展無法分割, 當運算法霸權製造的訊息模式穿透人們的日常感官情境,人造化境與幻覺技術成為人性的塑造 者,影像的意義也就不再關乎是真是假的二元問題,這對人類文化記憶的本真性或持存性認知 ,形成的將是一種世界觀的感知退化?還是超級真實?人工智慧導覽與地理定位媒體的濫觴讓 我們對生存空間的認知進步了嗎?班雅明筆下的漫遊者(flâneur)是否還有可能?當代藝術 家用什麼樣的創作展現,回應這場發自於人性之欲求,卻又是自我意識異化的人性輓歌?我們 期盼藉由公開徵求藝術創作研究計畫與論文的方式,提供藝術科技與當代視覺文化實踐對話的 平臺,以期提升學子們的研究能力,誠摯邀請大家一同參與。